得獎者:計算機科學系張曉明教授
唇碼擁有說話者的固有特徵及唇碼內容可變特性。通過同時匹配密碼資訊和唇動的固有特徵,為身份驗證提供了一種嶄新解決方案。相比於現有的人臉識別、指紋、虹膜等生物辨識技術,唇碼是可以更改的,而前者在即使被竊取、複製的情況下也無法更改。因此,唇碼更加安全,與人臉識別相比,唇碼的可變性更能保護個人隱私。
此外,唇碼更有至少四項優點:
1) 不受語言限制
2) 唇動特性難以模仿
3) 不受噪音影響
4) 令適用於言語障礙人士
唇碼底層技術已獲美國專利保護。其潛在應用包括但不限於:門禁控制、人機介面、金融交易等。此外,唇碼還可以與其他識別技術結合以提高安全等級。例如,唇碼可以與人臉識別結合以解決相同雙胞胎人臉辨識等棘手問題。
得獎者:歷史系鄺智文博士
自2018年,鄺博士一直致力於建立基於地理信息系統(GIS)的互動地圖,展示香港戰時歷史。透過廣泛研究,以及檔案研究和實地考察,鄺博士和他的研究團隊創建了包含各種數據的香港戰時歷史互動地圖。這些開放存取的線上互動地圖不僅被同行學者使用,也被教育工作者、保育人士、檔案管理員、博物館策展人、城市規劃師和旅遊專業人員使用,並且改變了他們解決問題的方式。鄺博士利用互動地圖作為影響途徑,不僅改變了各種專業人士的工作方式,還以創新和貼地的方式向公眾介紹香港戰時歷史。此外,採用空間方法研究香港歷史更促進了在香港文化和教育工作中使用空間數據的應用,也為測量、城市規劃和建築等專業領域引入了獨特的歷史視角。